在唐玄宗的治下,地方的节度使大多是通过军功上位的,这些将领在国家的命运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其中,王忠嗣便是一个典型,他的节制区包括丰安、河西、陇右、朔方以及河东五镇杨方配资app下载,比后来的安禄山还要多一个节度使的辖区。除了王忠嗣外,像河西节度使哥舒翰、河东节度使王思礼、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以及朔方节度副使郭子仪等人,都是唐玄宗中期的杰出将领。
其中,高仙芝的故事尤为传奇。他出生于一个高丽家庭,其父亲是唐朝中级军官,早年驻守在安西,深受唐朝的器重。高仙芝从小便在军营中长大,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。二十多岁时,他因军功被授予将军职位,成为与父亲同等级的将领。由于在上级的军事会议中,父子俩同为将军,父亲一度感到羞愧,甚至表示不愿参加。上司却开玩笑道:“有这样的儿子真好,我儿子都二十了,还尿床呢!你要不想要这个宝贝儿子,给我也行。”这也反映了高仙芝从年轻时便显露出的非凡才能。
展开剩余80%三十多岁时,高仙芝因平定小勃律国的叛乱有功,被任命为安西副都护,并接替蒙灵察成为四镇节度使。在他的带领下,唐军屡次取得胜利。公元750年2月,他击败了揭师国,并随后征服石国,成功俘获了该国的国王和部众。高仙芝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的表现,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评价,并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的职务。
然而,在他担任四镇都知兵马使期间,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。有一天,一位三十多岁的跛脚年轻人封常清来到高仙芝府前,自称要做高仙芝的亲兵。高仙芝一见这位面容丑陋且跛脚的年轻人,心生疑虑,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。封常清不气馁,直言道:“我仰慕您高尚的风范,因此特意前来,但为何您要以貌取人?”高仙芝依然没有答应,但封常清不畏艰难,天天前来,最终让高仙芝感到无奈,只得接受了他。
封常清的出身并不显赫,他的外祖父是一个低级军官,很早就去世了,因此封常清自幼失去父母,生活困顿。一次,封常清看到高仙芝出巡,带领三十多名亲兵,衣衫光鲜,英姿勃发。他心生羡慕,便决定毛遂自荐。事实证明,封常清后来没有让高仙芝失望。
天宝初年,西域达奚叛乱,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命令高仙芝平叛,封常清作为亲兵文书陪伴左右。在平叛胜利后,封常清写了一篇详细的作战报告,讲述了此次战役的经过、遇到的困难以及高仙芝如何巧妙应对。高仙芝看后大为惊讶,因为封常清不仅写得清晰有条理,而且语言精练,思路缜密,完全不像一名未接受过军事系统教育的士兵。高仙芝顿时对封常清刮目相看,并开始逐渐重用他。
随着战功的积累,封常清逐渐从高仙芝的亲兵上升为重要的军事助手。后来,封常清在一次平定小勃律的战斗中,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,取得了显著的战果,最终被任命为安西副大都护,成为安西都护府的二把手。
然而,封常清的快速崛起并不为所有人所认同。郑德诠,这位虽然职级不高但母亲是高仙芝奶娘的官员,早在封常清崭露头角时就开始对其心生嫉恨。某日,郑德诠犯了错,封常清亲自下令将其杖责了六十军棍。封常清解释道:“这样做,是为了保护大将军的声誉。”面对高仙芝的质问,封常清始终不以为意,表现出一副淡然的态度。
公元752年,封常清终于接替高仙芝成为安西节度使。成为节度使后的封常清开始了新的征程,他率领军队攻打大勃律,成功恢复了唐朝在西域的威望。唐玄宗为了奖励他的功绩,将封常清召回长安,并加封为御史大夫,还为其家族安排了丰厚的封爵。
然而,正当封常清在高升之际,安禄山的叛乱爆发。李隆基希望封常清能迅速平定安禄山叛军,然而封常清低估了叛军的实力,同时新招募的部队作战能力较弱。最终,唐军接连败退,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,前往潼关防守。封常清本能地判断,潼关是最好的防守位置,但唐玄宗对其战略却不信任,急于求成。此时的李隆基并未听取封常清的建议,最终导致了潼关失守,唐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。
此后,封常清与高仙芝一起被陷害,最终在一场权力斗争中被斩杀。封常清临终时写给李隆基的奏折令人动容,正如一位伟大的将领最后败于小人之手。这一事件,彻底打破了唐朝军队的士气,也为安禄山的叛乱提供了可乘之机。李隆基在之后的历史中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错误,然而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。
封常清的死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:一位即使能文能武、战功显赫的将领,如果缺乏庙堂的支持,依然难逃命运的捉弄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命运最终因李隆基的昏庸而成为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